爆米花是什么时候发明的?原理是什么?
爆米花首次被发现于数千年前的印加帝国,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小吃之一,印第安人教会了欧洲新移民如何栽种、如何烘烤玉米的技术。中国最早的爆米花的记载可上溯到宋朝,诗人范成大在他的《石湖集》中曾提到上元节吴中各地爆谷的风俗。
那么宋朝的爆米花是用什么做的?然后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?下面来简单的分析一下。
1、宋朝的爆米花是用糯米做的,所以也叫糯米花,并不是玉米做的,所以不是玉米花,大家不要搞错了。古代很多事情和现代差别巨大,大家不要拿现代的眼光去看古代的事情了。
2、而且宋朝的爆米花并不是和现在一样拿来吃的,宋朝的爆米花是用来占卜的,这个大家也要知晓了,不要搞错了,这个就挺有意思的了吧。
3、在宋朝爆米花叫熬稃,在《石湖集》中范成大曾提到上元节,吴中各地爆谷的风俗,“炒糯谷以卜,谷名勃娄,北人号糯米花”;“撚粉团圞意,熬稃腷膊声”,说的就是当时上元节街头干炒麦粒时的景象。在明朝玉米传入中国后,爆米花的原料就从糯米、小麦等转变成了玉米,并在时间的不断推进中,变化出了更多新的口味。
4、至于占卜就要追溯到伏羲时期了。龙头节与爆米花传说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,伏羲“重农桑、务耕田”,每年二月初二“皇娘送饭,御驾亲耕”。后来黄帝、唐尧、虞舜、夏禹等也相继效法伏羲。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。二月初二这天有看“引龙熏虫”之说,为的是驱毒,以免于病疫。
爆米花的原理
取适量的玉米(或大米)放入爆米花锅内,并封好顶盖,再把爆米花锅放在火炉上不断转动使之均匀受热后,就可爆出可口的爆米花来。
这是因为在加热的过程中,锅内的温度不断升高,锅内气体的压强也不断增大。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,米粒便会逐渐变软,米粒内的大部分水分变成水蒸气。由于温度较高,水蒸气的压强是很大的,使已变软的米粒膨胀。
但此时米粒内外的压强是平衡的,所以米粒不会在锅内爆开。当锅内压强升到4-5个大气压时,突然打开爆米花锅的顶盖,锅内的气体迅速膨胀,压强很快减小,使得米粒内外压强差变大,导致米粒内高压水蒸气也急剧膨胀,瞬时爆开米粒,即成了爆米花。